綜述
民以食為天,人類每天均需食物補充相關的營養及能量,而食物必須經過胃的消化處理才能為身體所用,胃部的疾病在人類生活中至關重要。胃癌在我國各種惡性腫瘤中居首位,高發年齡段為50歲以上,男女患病比例為2:1。

本港中,胃癌是所有癌症中死亡率第四位的高危性疾病,這與香港人密集的勞動強度、不正確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。
成因
飲食習慣為胃癌的主要病因,長期食用薰烤、鹽醃類食品的人群中胃癌的發病率高,沿海地區的飲食豐富,食品多添加劑如亞硝酸鹽、真菌莓素等會加大致胃癌的風險;另,吸煙者較非煙民患胃癌的危險高50%。
胃癌亦有遺傳因素,遺傳與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,胃癌病人有血緣關係的親屬其胃癌發病機率較對照組高4倍。
症狀
早期有惡心、嘔吐等上消化道症狀;
進展期會出現胃痛、體重減輕、上腹不適、飽脹、食欲下降、乏力等症狀;
賁門胃底癌可引起吞咽困難;
幽門附近胃癌可引起幽門梗阻;
腫瘤破壞血管可引起嘔血、黑色便塊等出血症狀;
其他如淋巴結腫大、腹水、黃疸、腹部塊狀、貧血、消瘦、營養不良等症狀;
如何診斷
胃癌早期症狀出現時,如胃痛、惡心、嘔吐、嘔血等症狀時,需及時就醫,結合檢查結果確診是否患上胃癌:
1.X線鋇餐檢查
數字化X線胃腸造影技術的應用,目前仍為診斷胃癌的常用方法。常采用氣鋇雙重造影,通過黏膜相和充盈相的觀察作出診斷。早期胃癌的主要改變為黏膜相異常,進展期胃癌的形態與胃癌大體分型基本壹致。
2.纖維胃鏡檢查
直接觀察胃黏膜病變的部位和範圍,並可獲取病變組織作病理學檢查,是診斷胃癌的最有效方法。采用帶超聲探頭的纖維胃鏡,對病變區域進行超聲探測成像,有助於了解腫瘤浸潤深度以及周圍臟器和淋巴結有無侵犯和轉移。
3.腹部超聲
在胃癌診斷中,腹部超聲主要用於觀察胃的鄰近臟器(特別是肝、胰)受浸潤及淋巴結轉移的情況。
4.螺旋CT與正電子發射成像檢查
多排螺旋CT掃描結合三維立體重建和模擬內腔鏡技術,是壹種新型無創檢查手段,有助於胃癌的診斷和術前臨床分期。利用胃癌組織對於氟和脫氧-D-葡萄糖(FDG)的親和性,采用正電子發射成像技術(PET)可以判斷淋巴結與遠處轉移病竈情況,準確性較高。
如何治療
目前胃癌的治療方案有手術治療、化療及標靶治療等方案:
1.手術治療
(1)根治性手術 原則為整塊切除包括癌竈和可能受浸潤胃壁在內的胃的部分或全部,按臨床分期標準整塊清除胃周圍的淋巴結,重建消化道。
(2)姑息性手術 原發竈無法切除,為了減輕由於梗阻、穿孔、出血等並發癥引起的癥狀而作的手術,如胃空腸吻合術、空腸造口、穿孔修補術等。
2.化療
用於根治性手術的術前、術中和術後,延長生存期。晚期胃癌病人采用適量化療,能減緩腫瘤的發展速度,改善癥狀,有壹定的近期效果。早期胃癌根治術後原則上不必輔助化療,有下列情況者應行輔助化療:病理類型惡性程度高;癌竈面積大於5厘米;多發癌竈;年齡低於40歲。進展期胃癌根治術後、姑息手術後、根治術後復發者需要化療。
常用的胃癌化療給藥途徑有口服給藥、靜脈、腹膜腔給藥、動脈插管區域灌註給藥等。常用的口服化療藥有替加氟、優福定、氟鐵龍等。常用的靜脈化療藥有氟尿嘧啶、絲裂黴素、順鉑、阿黴、依托泊甘、甲酰四氫葉酸鈣等。近年來紫杉醇、草酸鉑、拓撲酶抑制劑、希羅達等新的化療藥物用於胃癌,
3.標靶治療
標靶治療的藥物有替吉奥胶囊、希罗达(卡培他滨片)、雷莫芦单抗注射液CYRAMZATM等;
4.其他治療
包括放療、熱療、免疫治療、中醫中藥治療等。胃癌的免疫治療包括非特異生物反應調節劑如卡介苗、香菇多糖等;細胞因子如白介素、幹擾素、腫瘤壞死因子等;以及過繼性免疫治療如淋巴細胞激活後殺傷細胞(IAK)、腫瘤浸潤淋巴細胞(TIL)等的臨床應用。抗血管形成基因是研究較多的基因治療方法,可能在胃癌的治療中發揮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