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癌
多年來,肺癌是香港的頭號殺手,2009年的死亡數字達3692宗,死亡率達28.8%。新症更有4365宗,佔總數16.8%。
肺癌分小型細胞肺癌及非小型細胞肺癌兩種,非小型細胞肺癌中,鱗狀癌細胞(Squamous cell carcinoma)是肺癌中最普遍的一種。
患肺癌的風險因素
吸煙是引致肺癌的主要成因
90%的肺癌都與吸煙有關
開始吸煙的年齡越輕,患肺癌的機率越大
10個吸煙人士中有一人患得肺癌
吸二手煙者
50歲以上的人患上肺癌的機會較高
肺癌的症狀
持續咳嗽
呼吸短促
痰中帶血絲
胸痛:咳嗽或深呼吸時,胸口隱隱作痛或突然劇痛
食慾不振和體重下降
如何診斷肺癌?
初步檢驗:
1. 支氣管鏡檢查(Bronchoscopy)
醫生會檢查肺氣管的內層,並取出腫瘤樣本作病理檢驗(biopsies)。
2. 縱隔鏡檢查(Mediastinoscopy)
醫生以小型鏡管檢查病人的胸部中心及附近的淋巴結,亦可取出部分腫大的淋巴結,做活細胞切片檢查
3. 肺部活組織檢查(Lung Biopsy)
醫生會透過電腦掃描將幼針透過皮膚通入肺部,抽取細胞樣本,於顯微鏡檢查。
進一步檢驗:
1. 電腦掃描(CT scan)
利用電腦掃描體內影像,檢查癌細胞狀況
2. 超聲波掃描
利用氣管鏡中的超聲波儀器掃描主氣管旁淋巴,以檢查是否有任何異常的現象
3. 正電子及電腦雙融掃描
可檢測腫瘤擴散的情況
4. 腦部磁力共振掃描
利用磁場配合電腦數碼處理,準確診斷癌症有沒有腦轉移的情況
非小細胞肺癌的分期
第零期:屬於最早期的肺癌,腫瘤只局限於原發位置,並未擴散到肺部其他組織、淋巴結或其他遠距離的身體器官
第一期:腫瘤少於5厘米,及/或已擴散至主支氣管、胸膜或阻塞部分的呼吸道,但並未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或其他遠距離的身體器官
第二期:腫瘤少於7厘米,及/或已擴散至主支氣管、胸膜或阻塞部分的呼吸道、已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,但未擴散至其他遠距離的身體器官
腫瘤大於5厘米,或已擴散至胸壁、橫膈膜、橫膈膜神經、縱膈胸膜、壁層心包膜腔;或已影響主支氣管或阻塞部分的呼吸道;或有機會引發肺塌陷或阻塞性肺炎。腫瘤已擴散至與原發腫瘤同一邊的肺葉,不過未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
第三期:不論腫瘤的大小,及/或已入侵支氣管、胸膜、胸壁、橫膈膜、胸腔、心臟、主要血管、氣管、食道、脊骨或胸骨等,甚至已影響至原發腫瘤的同一邊和另一邊肺葉。淋巴結通常已受影響,但未擴散至其他遠距離的身體器官
第四期:不論腫瘤的大小或淋巴結是否已受影響,腫瘤已擴散至其他遠距離的身體器官,或出現惡性胸膜積水
治療方法
1. 外科手術
契形切除術(wedge resection):切除小部分的肺葉
肺葉切除術(lobectomy):切除一片肺葉
肺切除術(pneumonetomy):切除整邊肺葉
2. 放射治療
放射治療使用強烈集中的射線,從胸部照射入肺部,從前殺死癌細胞。另外亦有支氣管內的放射治療,做法是在支氣管鏡(Bronchoscope)的輔助下,將放射性物質植入肺部的氣管內。
3. 化學治療
化學治療是利用抗癌藥物,破壞和擾亂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。
4. 標靶治療
癌細胞的增長速度比正常細胞為快,因此腫瘤附近會有大量血管增加,以獲得足夠的養份。其中一種標靶藥(如貝伐珠單抗 bevacizumab)能減少腫瘤的血液供應。
非小細骲肺癌常會產生過量上皮生長因子受體(EGFR),令癌細胞快速生長及轉移,甚至產生抗藥性,使患者的病況迅速惡化。肺癌標靶藥物多為EGFR的抑制劑(如厄洛替尼erlotinib),主要攻擊上皮生長因子受體,使它失去刺激癌細胞增長、轉移與產生抗藥性等能力,以達到治療效果。以上所述的標靶治療一般會與化學療法一併使用,較傳統只用化療更能針對已擴散的非小細胞腫瘤。